教育的本质

by David Symington

Studio的故事(8):David Symington 在家长俱乐部上的演说 

伟大的教育难以言表,似乎只能心领神会。传统的教育机构追求“真正的教育”之理想,那些学府从未偏离这一目标。而现代以来,很多机构急于求成,逐渐迷失。西方那些古老而伟大的教育机构到底赋予孩子些什么,对孩子又有怎样的期望?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还是要思考设什么是真正地教育,追问金字塔顶上的教育机构到底在怎样浇灌学生们的心灵。

历时900年的博洛尼亚大学

听起来有些抽象,但了解西方精英教育的真谛对华人至关重要。2015年10月3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竹子天花板”一文,试图解释为什么许多最聪明的亚裔美国孩子并不受常春藤待见。“加州考生Michael Wang在自己学校1002学生中排名第二,ACT 满分36分,在奥巴马就职典礼上唱歌,全美钢琴竞赛第三,全美数学竞赛前150,多次杀入全美辩论决赛”。可是他申请7所藤校,居然有6所被拒。” 作者深入调查,发现亚裔美国人被美国顶级大学录取的比例跟他们高中阶段的表现完全不匹配,尤其是 SAT分数。两位普林斯顿教授的研究表明,亚裔SAT分数必须比白人高160分才能获得同等录取机会。这种不公平原因复杂,偏见无疑存在,但是,说藤校更在意分数之外的品质并不过分。这种无形的品质有时难以体现在简历上,可是录取考官往往能够从面试和文章中看出端倪。我用“潜质”来描述这种无形的品质——虽然很难言表,我还是乐意尝试。

首先,教育并非单纯获取知识。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共识,但是我想更深一步,教育不限于思维习惯的养成。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批判思维”、“创造力”、“逻辑思维”并没有完全覆盖教育的本质。人工智能也会批判思考,芯片存贮全球所有的图书馆,但是我还没有邂逅过称得上“受过教育”的电脑。

首先,真正的教育让学生掌握特定文化传统中智识、美学和道德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学生要真正吃透文史哲和艺术典籍——“通”,而不只是粗浅的了解,是彻底开窍并有自己的判断力,敢于在内心跟亚里斯多德、柏拉图这样的大师辩论,看透大师和过往思潮的瑕疵。

熟记典籍远远不够,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审美。我的一个精通西方艺术史的荷兰朋友Jesse曾经说,虽然米开朗基罗很伟大,但是他的作品有冰冷之嫌。米开朗基罗深谙人体解剖学,作品无疑是旷世杰作和超越时空的永恒经典,但就是少了点人情味。反之,拉斐尔的作品则散发着人的灵魂。“米开朗基罗从来不画活人,他画不来。亚当、上帝、下地狱的人、天使加百利他想怎么画怎么画,可是当一个大活人坐在他面前,他反而手足无措。”拉斐尔才是人物肖像大师,在伦敦国家画廊欣赏拉斐尔所作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你可以领会拉斐尔深入了教皇的灵魂——他的激情和审美,他的腐败和无情,没有什么逃得过拉斐尔的锐利洞察。Jesse热爱文艺复兴艺术并有自己的判断。他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觉得这才称得上是受过教育的人。他吃透了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随心所欲地指点艺术江山。

作为哲学专业的学生,我也看得出谁真正学通了哲学史和哲学家,谁只是背熟了名家学说,这就是受教育的人和平庸之辈的区别。我很幸运曾经在牛津接受过真正的教育,先师 John Foster令我终身受益。当年,我每周都要就一个哲学议题或者哲学家观点写论文。先生给我长长的书单先行自学7天,然后我要去见导师,朗读自己的论文——过关绝非易事。Foster先生总是仔细聆听,让我的一知半解无处遁形。“你刚才说康德解决了休谟的因果问题?”

“那个….”我开始打结。

“为什么呢?”

“康德觉得解决了吧。”

“我知道。你认为他解决了?”

先生说,“你觉得洛克这里的论述有效吗?”

“那个….大概吧,他是伟大的哲学家呀。”

“也许吧,可是伟大的哲学家也犯低级错误。洛克在这里到底对不对?”

回首往昔,深感先师对学生的诚信期待。不懂装懂,含混其词,装模做样都休想过关。先师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而不知是出色哲学家必须具备的勇气。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承认自己不懂。”那些“不懂”前人的哲学家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前进。

先师真正代表了牛津风骨。牛津让自己的哲学毕业生不仅熟谙哲学史,更敢于挑战过往的大师。我们吃透了这些大师,了解他们的偏见、弱点、错误;赞美他们但是绝不只是仰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如何思考,懂得知识的局限,学会分析各种预设前提,意识到自己作为思考者的角色。

如今远离牛津的象牙塔,让我更看得清牛津之外的哲学圈。这些人也了解古往今来哲学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然而他们始终不明就里,只是收集了一堆古董而已。一个蝴蝶爱好者也许认得 Monarch蝴蝶,但是跟昆虫学家所理解的自蛹而兑变的颜色模式到底不是一回事。更重要的事,很多哲学毕业生不懂得质疑,而是一味膜拜经典,文化和传统的研习只是苦行僧的煎熬。

而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它永久提升学生的品味和鉴赏力,让他们火眼金睛识别瑰宝,知道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装腔作势。他们从不随波逐流,思考永远别具一格。

最好的学校和大学一定是崇尚美德的——并非道德,而是追求真理,甄别美丽。

最后,真正的教育是目的本身而非手段。伟大的牛津教授 C.S. Lewis (Narnia系列的作者)如是区别“有意义”和“赋予意义”——教育属于后者,这和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相径庭。人们常说教育对人生的意义,教育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职场和社会。我不能同意这种思路,他们说的是培训并非教育。真正的教育揭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意义。罗马古诗人贺拉斯这样区分“otium” (闲暇)和 negotium (做事)。他怜悯那些不能区分这二者的人。干活是为了闲暇,可是没有受过教育如何懂得闲暇的学问和艺术呢。

因此真正的教育绝不是功利主义的,是复旦人所说的“无用”。所有的“有用”其实是为了“无用”——这里充满悖论。虽然真正的教育本质上是无用的,但世界是接受“无用”教育的人所领导的。伟大的政治家、创新者、实干家都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和启蒙,他们有判断力和洞察力,真正贡献于世界和社会。这里的悖论在于,真正的教育其实是有着上述用处的,然而一旦学校、老师和学生试图追求教育的实用性,教育就开始贬值。

英美精英教育到底寻找怎样的学生?我的孩子去英美读书到底得到什么?这两个问题让我们回归真正的教育。顶尖学校找的孩子,是那些能够受到真正教育所滋养的。他们的脑子里没有堆砌无法消化的所谓知识,他们会思考、学习、体验、探求。顶尖学校能够赋予孩子怎样的品质?他们会滋养、浇灌、打磨你的孩子,让他们的心灵成长。毋庸置疑,顶尖学校毕业生能够在21世界的职场游刃有余,但这有什么稀奇呢?关键是打开全新的视野,带领孩子翱翔人类文明的瑰宝,并享受无穷的探索乐趣。

Studio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在上海开展我所诠释的真正的教育。戏剧、文史哲、博雅通识课程开启他们的心灵和思路,带领他们进入西方文明和文化的世界。Studio的孩子到英美深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个体的因材施教。很难对英美名校进行一概而论的介绍,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氛围和特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绝非易事。

Studio Private Client Services应运而生。我们为家庭和孩子提供一对一的专属辅导,帮助你们为海外留学做充分的准备,找到最适合的目的的,并提供当地支持。 Studio上海和英美团队无缝合作,从家庭教育目标、孩子的特长和人生目标规划开始,提供经年全方位支持。

—— 未完待续 ——

这些故事都是以Studio的角度来讲述的,而每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故事。我们非常欢迎您能够将您的故事分享给我们并展示在我们的博客里!如果有兴趣,可以发送邮件至

该邮件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想要接收博客最新动态,请关注我们。

WeChatfacebook